原標題:老戲骨廖偉雄的農耕生活 廖偉雄 廖偉雄在田裡研究水稻。 廖偉雄早年在農場留影。 30年前,初出茅廬的香港青年演員廖偉雄憑借在電視劇《網中人》中扮演“程燦”一角而走紅﹔雖沒有俊朗的外表,廖偉雄卻憑借精湛的演技,成為香港演藝圈20世紀80年代乃至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演員之一。 20世紀90年代末,廖偉雄選擇在個人演藝生涯的巔峰時期離開影視圈,為人生尋找更多的可能。回歸平常生活的他經歷過多次創業經商的挫折,最后終於在廣東找到了自己的新方向——有機農業,這一做就是18年。 從“老戲骨”到“老農民”,歲月一次次的磨煉讓廖偉雄變得更加豁達,雖已年過花甲,他卻絲毫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。近日,回到廣州的廖偉雄向本報全媒體記者講述了他的務農生涯。 文/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蔡凌躍 連日來,廖偉雄正在張羅赴美國拍新戲的事宜,接受採訪時,剛從香港回到廣州的他面容略顯疲憊﹔但一聊起有機農業,他又立馬來了精神。當年那個“愣頭青”“亞燦”,如今已是一頭銀發,但當他嘴角揚起,臉上那個“招牌笑容”依然如當年一般燦爛。從外人口中的“亞燦”到后來的“燦哥”“燦神”,多年來廖偉雄的每一次新嘗試都吸引著外界的目光,但他對此並不在意,“外界怎麼看我無所謂,我做事隻聽從自己的內心”。 談演戲 從配角到男一號 廖偉雄1957年出生於香港,籍貫廣東順德,讀中學時他迷上了李小龍的電影,常常以模仿李小龍的武打動作為樂,他的電影夢正是在那時萌芽。利用暑假打工積攢的零花錢,廖偉雄在中學時代買了人生第一台小攝像機,課余他會約上三五個同學一起拍攝武打短片,“一開始什麼都不懂,后來我自己找了一些課本學習,慢慢地知道了拍攝的技巧,有的短片還送去參展”。正是這段“自學成才”的經歷,讓外貌平平的廖偉雄在1977年香港無線電視台(TVB)的求職面試中脫穎而出,成為該台第六期藝員訓練班的一員。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,正是港劇的黃金時期,廖偉雄甫一出道便趕上了好時代,他參加了1979年大熱電視劇《網中人》的拍攝,在劇中出演內地來港的“程燦”一角。在這部由周潤發、鄭裕玲擔綱主演的電視劇中,出任配角的廖偉雄卻意外走紅,憑借在戲中一口氣吃掉30個漢堡的“驚艷”表演,廖偉雄讓觀眾牢牢記住了這個敢打敢拼的“愣頭青”,而“亞燦”自然也成為觀眾對他的昵稱。 在隨后十幾年裡,廖偉雄的才藝得到了充分的施展。他搭檔多位一線明星出演電視劇及電影,奉獻了無數經典的“小人物”形象,在《歡樂今宵》中他惟妙惟肖地模仿其他明星唱歌,在《笑星救地球》反串烹飪節目主持“乜太”,都成了觀眾津津樂道的經典,1996年他領銜主演的《河東獅吼》,更是當年台裡的收視冠軍,風頭一時無兩。 談及當年為何能在眾星雲集的TVB裡突出重圍,廖偉雄坦言,這跟他的“不挑戲”有關。“我長得不靚仔,又不高大,身手也一般,所以隻能從不同的方面去展現自己,導演安排什麼角色我都願意去做,無論是扮女人還是扮丑角,都只是一種表演形式。我不覺得角色有好壞之分,我隻知道作為一個演員的責任就是把安排給你的每個角色做好。” 談下海 回歸生活欲成“家” 在自己演藝生涯的黃金時期,廖偉雄選擇了離開,“我拍完《河東獅吼》時就在想,繼續做下去又會怎麼樣呢,再演下去我還是隻有這麼多表情,而且年紀慢慢大了,如果沒有突破,也不會再有一線的角色給你了。” 廖偉雄始終是熱愛演藝事業的,“在訓練班時我們學過:藝術來源於生活。但當我有了名氣之后,我沒有再去深入生活,所有的創作都很難再有突破,再縱容自己這麼苟且下去,那我無論如何也成不了‘藝術家’,隻會成為一個‘演藝工匠’。” 於是,在無法突破演藝瓶頸之時,廖偉雄選擇重新回歸生活,“演戲只是追求藝術的一種手法,成為藝術家有多種途徑,所以我當年其實不是真的離開,而是出發去尋找到底何謂藝術,重新為自己找一個方向。” (责任编辑:admin) |